[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招收5个本科专业和一个面向全校公开选拔的“拔尖创新人才班”。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天津市一流专业各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专业各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2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教育链。
学院建有“功能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验室面积6000多平米,构建了包括电镜、低温瞬态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薄膜制备等大型先进仪器的科研、教学、测试平台,形成了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低维材料可控制备、生物医用与信息材料、金属功能材料制备与加工等特色研究方向。拥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显示材料与光电器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光电显示材料与器件”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先进多孔功能材料”天津市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高效近净成形”天津市技术工程中心和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近12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天津市杰青2人;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学者)8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21人;教授/副教授65人;拥有3支天津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和2支天津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着重培养掌握系统的材料科学基本理论和必要的材料工程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具有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与研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研究人才。
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在大中型企业建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与国外知名高校具有合作留学项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前沿支柱学科专业,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外合作培养实施及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受理专业。高层次人才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以工程教育实践为导向,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特色,契合新工科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交叉性、应用性强,社会认可度高。
培养目标
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理念,培养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近代仪器分析研究方法训练的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1.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国际视野、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以及社会进步发展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继续深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掌握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工艺-性能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具有新材料设计、开发、制备、加工以及提高材料性能与应用水平的能力,具有一定团队精神与管理能力、工程意识、设计能力和实践技能。
3.培养在装备制造、汽车机电、机械化工、能源工程、生物医用、电子信息、先进金属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材料设计与技术开发、新材料工程应用、质量监控和生产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加工技术、材料现代测试技术、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相变原理与工艺、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学、金属材料学、粉末冶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计算材料学等。
本专业招收理工类考生,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物理和化学两门科目方可报考。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天津市首批双一流专业、天津理工大学首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天津市首批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有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市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专业主要研究成形、热加工过程中,材料组织、结构、性能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解决材料成型技术开发、设备研制、工艺优化等实际问题。本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众多支柱产业,是国家和区域制造业的核心专业。
培养目标
1.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及良好的工程素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行业标准;
2.具备自然科学工程知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安全、环保、法律等约束条件下,进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统设计与开发;
3.具备扎实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领域的工程知识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够作为骨干成员在工程项目中承担主要工作;
4.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成形导论及职业发展、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加工类)、机械制造基础(材料加工类)、材料成形原理、材料成形工艺、材料成形设备、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传输原理与流体力学基础、工程制图B、机械制图与测绘、工程力学A、电工与电子技术C、材料科学基础B、金属材料及力学性能、工程伦理与标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双语)、通用管理知识概论等。
本专业招收理工类考生,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物理科目方可报考。
材料物理专业
专业特色
本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天津市品牌专业。拥有一支由天津市特聘教授、爱岗敬业、学术和教学造诣深厚、治学严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专业实验与实践资源丰富。学生基础扎实,培养质量高。毕业生能够在新材料、电子信息、能源等相关领域研发、制造、管理、教学等工作。
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英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接受国防教育,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
2.具有现代科学意识和国际视野,在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材料分析与测试、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及相关的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
3.学生掌握材料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基本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材料性能测试监测技术,初步具备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和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化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合成与制备、半导体物理、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应用、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电子学、材料工程基础等。
本专业招收理工类考生,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要求考生必须选考物理科目方可报考。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专业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新能源材料”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展开,拥有多名国家及省部级人才,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教学科研设备先进、学风优良。毕业生能够在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制造和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
专业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满足我国新能源战略和产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和工程素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牢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能够解决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具备科学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经过工程实践与学习深造,具备如下素养和能力:
1.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遵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能够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项目开发和企业管理;
2.具有自然科学素养,掌握材料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造、表征及测试;
3.培育创新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能力,跟踪学科前沿进展,具有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从事创新研发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基础化学、物理化学、电化学基础与应用、固体材料化学(双语)、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储能材料与器件、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
本专业招收理工类考生,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要求考生必须选考化学科目方可报考。
功能材料专业
专业特色
功能材料专业是天津市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本专业依托于功能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显示材料与光电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光电显示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与实践资源丰富、系统、且完备。本专业拥有一支由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天津市特聘教授领衔的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教书育人团队。
培养目标
1. 培养适合于天津及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半导体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验操作技能娴熟,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具备功能材料领域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3. 培养学生能够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与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制造,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基础、半导体物理基础、有机化学基础、无机化学基础、光电显示与器件物理、物理化学基础、太阳能电池材料、固体发光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信息功能材料、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本专业招收理工类考生,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要求考生均须选考物理和化学科目方可报考。
来源:河南招考网,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