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学校更多资讯

-高校直通车

 

 

 

已有 位关注本校
院校登录 | 我要咨询

专业介绍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亮点

 ◆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

 ◆国内高校第一个“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学校“三海一核”主干学科;

 ◆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并列第三;

 ◆拥有全国高校核科学中唯一由教育部、国家外专局认定的“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创新引智基地”;

 ◆拥有“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拥有科技部“核安全与仿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核动力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

 ◆拥有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内高校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工程类专业;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拥有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和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我校校友占五分之三。


学院简介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College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核学院)前身是“哈军工”的原子能专业和核动力装置专业,1958年开始招生。为了培养核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运营与管理等专门人才,20051212日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确立了“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发展思路。

学院现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拥有“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国家创新引智基地、“核科学与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辐射技术”黑龙江省高校实验室。目前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2个本科专业。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现代核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育人实践中,总结凝练了“修身明德、格物致知、包容兼蓄、和而不同”的十六字文化理念。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987人,硕士研究生225人、博士研究生113人,留学生97人。


师资力量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82人,专任教师6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8人。现有校内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5人。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15人,兼职(客座)教授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学术大师2人;拥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多人在国家级学术组织和专家组中任职。


学科特色

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并列第三。

核能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防特色重点学科。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防特色重点学科。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核技术及应用(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防特色紧缺学科。

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具有全日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在核安全与仿真、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核反应堆物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辐射应用及探测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技术等方向上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不断探索相关的机理问题,发现新规律,揭示新机理,创新新技术,取得了一批显著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0余项。累计承担来自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自然基金委、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海军装备部等下达或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55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6.8亿元,为推动核能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设置

 ●核工程与核技术(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核工程类专业中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核工程领域的一流工程师与优秀专业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核专业导论与核安全文化、核物理与辐射安全、核反应堆物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反应堆热工水力学、核动力装置与设备、核工程检测与控制保护、核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换热器课程设计、核动力系统课程设计、核动力设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特色:

 ①按照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认证标准,参照国外高水平大学核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培养方案,邀请国际核能专家审核课程教学大纲。

 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科研形成的条件和平台组织教学,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③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与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以“订单+联合”模式培养在校本科生。

 ④通过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深入工程实际创造良好的条件。

核创班:

该专业自2018年开始设立核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简称核创班)。核创班旨在培养视野宽、基础厚、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具有深厚科研潜质,未来能够在核能领域从事核电、核动力、核技术等方向的研究、设计、建造、运行和管理等工作并发挥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型、创新型、综合型卓越人才。每年招收20-30人。培养方案中设置特色教育平台,除导师指导、社会公益部分外,还可以选择本研贯通、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创新创业和订单联合五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全程采用名师小班授课,配备资深教授一对一单独指导,符合推免条件的学生全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为核创班单独设置奖学金;鼓励学生选择本硕博联合培养;提供创新实践活动和培训的机会;每年组织冬令营等国际交流活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与一流专业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核专业导论与核安全文化、核物理与辐射安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化工机械与材料、核化工原理、核燃料循环化学工艺学、核化工过程建模与仿真、基础化学实验、核化工综合实验、放射化学综合实验、核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核化工过程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特色:

 ①该专业2010年被正式批准成为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之一。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有3年在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累计1年时间到国内主要的核燃料循环企业及相关科研(设计)院所等单位进行实习、实验及毕业设计等,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②学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四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分别建设在中核下属企事业单位: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核四〇四有限责任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该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主要在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

 ③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心实践累计1年,毕业后可以到上述单位参加工作,也可以考取本校“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或其他院校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本校“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代表学科,在本科“3+1”培养模式基础上继续进行“1+1”模式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核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

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的能源政策,核电事业的发展为核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择业机遇,近几年核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供不应求,年薪较其它工科专业高出1-2倍。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等单位下属研究院、设计院和运营公司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上单位多处于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学院学生近三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研究设计、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毕业生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领军人物和骨干,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人才培养

一、国际交流

学院与美国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法国大西洋高等矿业电信学校(IMT Atlantique)、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每年选派10-20名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境)外合作院校学习;与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冈山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挪威能源技术研究院IFEOECD NEA Halden项目)、斯图加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达成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协议,为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从2009年正式开始在学院设立CPR4032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实施IAEACAEA核能教育项目,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将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管理学院”计划。

现有本科生交流项目:

  1. 法国大西洋高等矿业电信学校双学位项目

  2. 台湾清华大学短期(6个月)交流项目

  3. 台湾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项目

  4. 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冬令营项目

  5. 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冬令营项目

二、奖助学金

学校设立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奖励项目,提供国家助学贷款等。学院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目前设立有中国核动力奖学金、中国核动力助学金、核聚变奖学金、武汉719研究所奖学金等多项奖励措施,最高单项奖学金10000/年。

三、行业合作

学院与国内各大核电集团、研究机构和大学等30余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和第七〇一研究所、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成立了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知名教授

张志俭,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核安全与先进核能研究院院长,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我国核动力工程仿真与安全技术研究及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8项。从教30年,主讲了《可靠性工程》、《学科前沿专题》、《核科学与技术进展讲座》等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课程,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荣获中核集团第五届“钱三强科技奖”(该奖项创立以来第一位核工业集团以外的获奖者),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防科工委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核安全与仿真111创新引智基地带头人和核安全与仿真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被评为省模范教师、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和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能源与交通学部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安全与先进核能技术专项专家组召集人、国内核心期刊《核动力工程》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clear Safety and Simulation国际期刊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

阎昌琪,教授,博士生导师。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动力装置研究所所长。1980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9年至1991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至1998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任教授至今。作为项目负责人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防973项目2项、国防863项目1项,还承担多项国防基础研究、海军预研等项目。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的教材有:《核反应堆工程》、《核能工程专业英语》、《核电专业英语》、《核反应堆安全传热》、《气液两相流》、《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英语》、《核反应堆结构与材料》。获得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黑龙江优秀留学人员报国奖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国核学会理事,新堆与研究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核反应堆热工流体专业委员会委员,核行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夏虹,教授,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4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主讲《误差理论》、《智能仪表》、《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核电站测量与控制》、《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多次获得本科生、研究生优秀教学奖。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荣获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国防科技工业核动力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黑龙江省核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理事。

孙中宁,教授,博士生导师。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动力装置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全壳热工水力联合实验室主任,学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头雁团队成员。1983-1987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学习,1987-1990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反应堆工程与反应堆安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从事强化换热技术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9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环隙流道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研究;2000-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从事窄环隙流道沸腾及单相对流换热研究;2003-2004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从事瞬态两相流分析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了5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国际专利1项,出版部级重点教材2部。

彭敏俊,教授,博士生导师。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20007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7项。编写《船舶核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热力分析》、《核能动力装置设计与优化原理》、《船舶核动力装置设计原理》和电子教材《压水堆核动力装置系统和设备》等5部教材。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指导的博士后、博士生及硕士生毕业6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黑龙江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并获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获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导师团队带头人。现任国家级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核学会船用核动力分会副理事长、《原子能科学技术》编委、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核学会科普咨询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军委科技委舰船核动力技术专业专家组成员、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璞珍,教授,博士生导师。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从事核动力装置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轮机工程博士学位。2000-2001年在法国GrenobleINPG大学LEGI实验室,进行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2002-200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火灾安全工程合作研究。多年来主要从事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主持、参加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在学术期刊和国家会议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其中50余篇被SCIEI检索。取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门,主讲课程入选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出版《核动力装置用泵》教材1部。多次获得校优秀主讲教师奖。负责学校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项目“核教育与培训中心”以及“核能安全劳氏基金”合作项目。获得全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省高等学校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谭思超,教授,博士生导师。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2009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2010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工作。承担了国防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课题等项目2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50篇(JCR一区和二区24篇),EI论文80篇。获国防科技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海洋条件下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性研究》学术专著,参编教材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讲课程《核反应堆工程》入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重点建设项目,《Nuclear Reactor Engineering》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入选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国家级人才。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装发专业组成员,热能动力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陕西省先进核能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反应堆安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田瑞峰,教授,博士生导师。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97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热能工程专业,2002年获得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8.10-2009.1,在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应用量子物理与核能工程系进行访问学术研究。2011.8-2012.8,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核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预先研究等项目课题多项,承担上海核工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动力运行研究所、701所、海军舰船所等多家单位横向课题多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技术基础、预先研究和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纵向和横向课题1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十二五”国防规划教材1部,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多项。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杂志审稿人。


知名校友

李建刚,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在主持和领导HT-6M托卡马克、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中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科研成果。近年来发表论文40多篇,拥有多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1项、一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跨世纪杰出人才”称号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多种奖励和荣誉。

宣益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主持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863项目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较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

邢继,先后担任岭澳二期、国产化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CP1000)总设计师,现任中核集团首席专家、“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作为中核集团核电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全面参与、主持了国内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全过程,具有丰富的核电设计、工程建设经验和卓越的技术水平,是我国能源领域的核电工程设计专家。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防科技十大创新人物、CCTV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首届央企楷模、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带领的华龙研发团队荣获2014年度国防科技十大创新团队和2016年共青团中央“五四青年奖章”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