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其焊接专业1953年开设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为全国最早设立焊接专业的3所学校之一。1988年成立焊接与材料系,2003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焊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单位。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先后涌现出全国焊接领域著名专家沈世瑶教授,全国金属材料知名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刘和法教授,船舶行业及武器装备系统著名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蒋成禹教授,全国特种金属材料领域著名专家谢春生教授等优秀教师。现有教职工139人,其中,教授24名、副教授50名,专业教师博士率85%,留学回国人员超过35%;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多人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同时还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材料加工工程是江苏省“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新材料及焊接技术为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建设项目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方向,先进材料及加工技术为江苏省优势学科二期建设项目的重点序列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江苏省优势学科三期立项建设。学院建有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腐蚀与防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功能材料7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其中“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A类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2016年武书连全国大学学科专业排名数据显示,焊接技术与工程排名第二。同时,“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学院实验条件完备、仪器设备先进。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焊接技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高效焊接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省级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列表
办学特色
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融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四位一体,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多年来,学院与国内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一些学术团体、大学与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单位。
办学成效
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研究计划、省基础研究计划、省重大科技攻关、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1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排名(武书连)A+,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工程系学科排名前100。学院在校本科生1900余人,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400余人,留学生20人。近三年学院本科生考研升学率平均33%,其中考入双一流大学比例近60%,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学院优秀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中型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等。
升学就业前景
2017-2019年学院总体升学出国率分别为:33.24%、28.91%、36.77%;
2017-2019年学院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8.24%、98.53%、98.69%。
近几年学院升学高校:保送及考取美国罗格斯大学、日本群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华侨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优秀校友
刘殿宝, 工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优秀专家”。
长期致力于船舶行业先进焊接技术研究,率领创新团队发明并研制成功《新型厚壁大径不锈钢及铜合金管道焊接技术》,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0年度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明并研制成功的全套“XXX钢错位同步双面双弧焊接技术”,是我国船舶焊接制造技术的重大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攻克大量在建在研我国重大装备和工程核心关键焊接技术,有10多项核心专利焊接技术被授权;完成的《关键结构异种金属焊接技术》(第1)项目获2016年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被评为 2018年度中船集团舰船及海洋工程先进焊接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2019年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侯润石,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5年材料加工工程硕士毕业,200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八届熔焊工艺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九届熔焊工艺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强制性产品认证电焊机技术专家组(TC09)成员。公司以第一起草人起草了 GB15579.1-2013《弧焊设备第1部分:焊接电源》、GB/T8118-2010《电弧焊机通用技术条件》、GB/T10249-2010《电焊机型号编制方法》、GB15579.2-XXXX四项国家标准,参与起草了4项国家标准。
产品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殊荣。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国内首台套等。各项创新技术申请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共获得7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
覃廷贵,高级经济师,现任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部部长。1988年毕业于镇江船舶学院,1988年加入广州造船厂,历任广州造船厂总装分厂焊接工艺员;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造船事业部质量部检验科副科长、科长,造船事业部安保部副部长、部长,物资部副部长;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品德修养,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强的焊接技术与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富于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较强自学能力、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船舶、海工、汽车、机械、核电、化工及国防工业等行业从事焊接工程结构分析、工艺设计与评定、焊接材料、焊接装备及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与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
主干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连接原理、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焊接自动化基础、机械与力学基础、材料及冶金学基础、电气自动化基础、材料连接原理与工艺设计、焊接结构分析与设计、焊接方法原理与设备。
双语课程:材料焊接性、钎焊、微纳连接、弹塑性力学基础、焊接信息化与智能制造。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江苏科技大学是国内船舶行业唯一具有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校,拥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内办学历史最长的焊接专业之一。焊接专业是5A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研究经费充足,科研设备齐全,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素质高、适应面宽,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前途光明,就业率始终保持在江苏省高校前列,薪酬也居于学校专业前列,近一半学生攻读研究生,毕业去向多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江沿海地区知名企业为主,从事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研发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招商局重工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研发人员、焊接工程师)
三、名师风采
王加友,男,1963年8月生,江苏建湖县人,汉族。1988年6月参加工作。日本留学归国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3月至1997年4月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焊接与材料系副主任,2003年10月至2009年8月任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9年8月起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焊接工艺与装备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30余篇,申请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级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是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原国防科工委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目前担任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中国焊接学会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焊接学报》编委。现为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镇江市副主任委员。
陈书锦,男,1977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焊接学会焊接环境与健康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研究方向
1、新型搅拌摩擦焊接技术;
2、焊接过程的检测与控制研究。
教育经历
2003/09–2007/12,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
2000/09–2003/07,兰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
1996/09–2000/07,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士。
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国家基金,51205175,“基于搅拌头偏移/轴向力传感及多模预测控制的SRPT焊缝跟踪方法研究”, 2012.01-2015.12,主持,已完成;
2、国家基金,51675248,“搅拌摩擦焊接过程前进阻力周期脉动振荡行为及调控研究”,2017.01-2020.12,主持,正在进行;
3、国家基金,51005107,“基于粗糙集和旋转电弧传感的窄间隙MAG智能焊缝跟踪方法研究”,2011.01-2013.12,20万,参与(4/10),已完成;
4、国家基金,51605205,“钢/铌电子束焊接接头金属间化合物生长机制及调控研究”,2017/01-2019/12,参与(2/8),正在进行;
5、国家基金,51375218,“基于热管/超声协同调控的搅拌摩擦焊接头特征及其演变机制”,2014/01-2017/12,参与(2/9),已完成。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立足地方,服务船舶海洋,面向全国,培养具备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系统掌握金属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文化及环境的前提下,在船舶海洋、汽车、航空、电子电器、化工等行业从事金属材料产品研究和开发、新材料的制备加工、生产工艺设计、技术改造及生产技术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与设备、腐蚀学、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专业创新实验、工程图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工程管理及人文艺术类课程。
双语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近代分析方法,金属材料学,涂装工艺。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系统掌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所需的编程、分析、实验、测控、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技能。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需求量大。可在科研院所从事工程材料及新型金属材料、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的产品开发和研究工作,也可在船舶海洋、机械、电子电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化工、冶金、建筑、轻纺、军工等企业从事材料制备、材料选择与应用、材料质量与性能检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机理、涂料生产、涂装工艺、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程应用及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去向多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江沿海地区为主,从事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扬州五亭桥缸套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吉田建材YKK(苏州)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江苏科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江苏中铁山桥重工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瑞声科技股控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三、名师风采
许俊华,男,1962年4月生,江苏宜兴人,汉族。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焊接系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和高教研究所所长,2006年4月至2009年8月任镇江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挂职)、市政府党组成员,2009年8月至2018年9月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8年9月起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主要从事纳米科学与技术、薄膜材料物理和化学以及薄膜磁性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期间,完成了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等资助项目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Appl.Phys.Lett.》《J.Appl.Phys.》《物理学报》《金属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50余篇。授权和受理发明专利10余项。2005年被列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养对象,2006年被列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等因素,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合作与交流技能、国际视野,具有较强不断学习和适应专业技术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成型原理、材料成型设备及自动化、塑性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现代模具制造技术、金属塑性成型原理、金属材料学、材料成型设备及自动化、金属轧制工程学、金属挤压与拉拔工程学。
双语课程: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机械、冶金、船舶、交通、航空航天、电子、建筑等企业、科研院所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去向多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江沿海地区为主。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扬州五亭桥缸套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吉田建材YKK(苏州)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江苏科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江苏中铁山桥重工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瑞声科技股控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腐蚀防护工程师)
三、名师风采
王宇鑫, 1985年4月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船舶海洋装备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镇江市海洋功能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SCI杂志《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青年编委,江苏省青联委员。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腐蚀与表面防护,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新西兰国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4部,申请国际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7项,获得奥克兰大学Spark商业创意奖和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入选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和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并获得江苏科技大学深蓝人才计划一层次资助和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资助。
研究方向
1、材料表面腐蚀与防护;
2、材料微观缺陷与结构表征;
3、快速凝固及粉末冶金;
4、磁性材料。
教育经历
2011年11月-2016年6月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博士后研究员 高级研发科学家;
2010年8月-2011年11月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助理研究员 高级访问学者;
2008年9月-2011年9月 同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学 工学博士;
2005年9月-2008年6月 广西大学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材料学 工学硕士;
2001年9月-2005年6月 江南大学 理学院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理学学士。
近五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 国家高端外专引进计划项目(G20190214040),战略科技发展类,溶胶增强纳米复合涂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研究,主持,2019-202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1881260708,主持,2018-2019
3. 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培养项目,自然科学研究(高校类),主持,2019-2021
4. 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培育课程----材料结构与性能,主持,2019-2021
5. 江苏省绿色船舶重点实验室基金,船用高强度铝合金焊接工艺研究,参与,2019-2020
6. 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钛合金3D打印构件的超疏水仿生涂层研究,主持,2019.3-2020.3
7. 江苏省第十五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新材料产业)XCL-028,C类资助,主持,2018-2021
8. 江苏科技大学深蓝人才一层次资助,主持,2018-2021
9. 江苏科技大学新兴科技创新团队,主持,2018-2020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601073):溶胶增强Ni-P-TiO2纳米复合涂层的沉积机理及其对涂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主持,2017.01-2019.12
11. 江苏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主持,2017-2019
12. 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基金资助(1064901601),主持,2016.07-2019.06
郑传波,男,1980年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博士毕业,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后,。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腐蚀防护专业负责人,中国腐蚀防护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Corrosion Science,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Corrosio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化学工程等期刊审稿专家,广西科学院学报编委。
研究方向
1、应力腐蚀机理和预测评价方法研究;
2、氢扩散阻挡层制备及阻挡机理研究;
3、SKPFM在氢扩散研究中的应用;
4、微区电化学;
5、燃料电池催化剂及电极板研究。
教育经历
2018.10- 2019.10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2009.09- 2010.09东京工业大学理工研究科材料学专攻博士后;
2003.01- 2008.07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专业博士;
2005.07- 2005.12 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交换研究生;
1999.09- 2003.07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本科。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品德修养,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强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富于创新精神,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图学、工程力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及电子技术、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聚合物表征与测试、聚合物合成原理与工艺、涂料与胶粘剂、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工程管理及人文艺术类课程。
双语课程:高分子材料改性、涂装工艺。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船舶、汽车、电子、建材、石油化工、医疗、航天航空、国防等行业从事聚合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制备、成型加工及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太仓科益精密模塑股份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江阴邦特科技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江苏翔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星科金朋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三、名师风采
晏超,男,1978年出生;博士,教授;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能源存储和转化方面的应用,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等。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横向项目。获得了江苏省“双创博士”、“六大人才高峰”和“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多项人才工程。在Advance Science, NPG Asia Materials, Nano Energy, ACS Nano, Carbon等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前沿研究论文90余篇,有10篇成为领域内ESI高被引论文,2篇为研究热点论文。是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PG Asia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顶级期刊审稿人。申请了韩国专利两项和美国专利一项,中国专利7项;作为章节第一作者参编由Wiley、RSC和Springer出版的三部英文专著。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科技大学青年科协主席。
研究方向
1、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二维材料(石墨烯,氮化硼等)的制备和应用;
3、锂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
教育经历
2012/12-至今,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10/6-2012/11,韩国韩国成均馆大学,先进材料与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助理研究教授合作导师:Prof. Jong-Hyun Ahn;
2008/4-2010/4,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Prof. Andrew Holmes;
2007/4-2008/3,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Prof. Yukihiro Ozaki;
2001/9-2007/3,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博连读),博士,导师:闫寿科;
1997/9-2001/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品德修养,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强的微电子制造和材料加工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富于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较强自学能力、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电子学基础、材料连接原理、微连接原理与方法、电子封装结构与工艺、电子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物理与力学性能、电子工艺材料、电子组装技术、电子封装可靠性理论与工程、连接装备及自动化、工程管理及人文艺术类课程。
双语课程:微加工工艺、封装热管理。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IT、电子封装材料、电子封装技术与工程等相关行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军事电子设备、视讯设备等的器件和系统制造,以及电子封装材料、电子封装设备、电子封装工艺等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封装测试、产品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去向多以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江沿海地区为主,从事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中节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沪士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晶澳(扬州)太阳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三、名师风采
陈书锦,男,1977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焊接学会焊接环境与健康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研究方向
1、新型搅拌摩擦焊接技术;
2、焊接过程的检测与控制研究。
教育经历
2003/09–2007/12,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
2000/09–2003/07,兰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
1996/09–2000/07,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士。
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国家基金,51205175,“基于搅拌头偏移/轴向力传感及多模预测控制的SRPT焊缝跟踪方法研究”, 2012.01-2015.12,主持,已完成;
2、国家基金,51675248,“搅拌摩擦焊接过程前进阻力周期脉动振荡行为及调控研究”,2017.01-2020.12,主持,正在进行;
3、国家基金,51005107,“基于粗糙集和旋转电弧传感的窄间隙MAG智能焊缝跟踪方法研究”,2011.01-2013.12,20万,参与(4/10),已完成;
4、国家基金,51605205,“钢/铌电子束焊接接头金属间化合物生长机制及调控研究”,2017/01-2019/12,参与(2/8),正在进行;
5、国家基金,51375218,“基于热管/超声协同调控的搅拌摩擦焊接头特征及其演变机制”,2014/01-2017/12,参与(2/9),已完成。
【功能材料专业】
功能材料专业为国家特设专业,是在国家新兴产业结构调整下应运而生的,是多学科领域的跨学科专业。功能材料在国内外发展迅速,新工艺层出不穷,随着相关研究和技术的进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继续升学和出国深造的前景广阔。本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宽,能够从事功能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性能检测等工作。
一、培养目标
国家将生命科学和新材料科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领域,而生物材料学作为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前沿性交叉学科,更是优先发展的重点。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和药物释放等交叉学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新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培养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材料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生物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的综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概述
功能材料专业是材料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专业,主干学科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主要从事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背靠学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从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而且功能材料专业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与国内外有广泛的合作。